你的位置: 乐鱼 > 音乐知识 > 钢琴技巧

leyucom乐鱼官网何以成中外交流“特使”?曾侯乙编钟出土改写世界音乐史

2024-08-24 15:54:06

  leyucom乐鱼官网何以成中外交流“特使”?曾侯乙编钟出土改写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作为“孔子时期的声音”,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何以改写世界音乐史,并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称,曾侯乙编钟铭文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有声音乐理论文献,从而以声音和文字互相印证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的音乐记忆;在对外交往中,被视为“华夏正音”的曾侯乙编钟搭建起中外沟通的桥梁。

  中新社记者:编钟是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首,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为什么被认为体现了先秦“礼乐文明”最高成就,并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方勤:“编钟”独具历史魅力的“中国声音”,兴起于周朝、繁荣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主要用青铜铸成。作为大型礼乐重器,编钟往往会在天子诞辰、祭祀祖先、将士凯旋等场合奏响,充分说明编钟在古代社会的重要礼仪象征作用。

  编钟出土前,很多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十二律由西方传入。曾侯乙编钟出土后,音乐史学家对其进行测音,发现这套编钟总音域横跨五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与现代钢琴相比,仅在最低、最高音处各少一个八度,可以完整演奏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今人所听的音乐几乎都能演奏。

  更珍贵的是,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3755字的铭文包含了丰富而完整的乐律学知识,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这堪称中国最早的音律学著作,也是目前发现人类最早从科学角度认知音乐的文献,同时也证明中国十二律的实践开始于西周或更早。

  曾侯乙编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钟双音”。按照编钟上的错金标音铭文所示,敲击编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发出不同的乐音,而且两音之间相差三度。研究表明,曾侯乙编钟不仅反映出公元前5世纪中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和音乐成就,还展现了在文化突破的“轴心时代”,人类理性能达到的高度。

  中新社记者:曾侯乙编钟以长篇铭文系统记载了中国当时的音乐学理论,其出土为何具有划时代意义?外国学者对此有着怎样的评价?

  方勤:曾侯乙墓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无与伦比。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社会结构,尤其是工艺、技术、音乐乃至思想信仰,有重要意义。直到现在,曾侯乙墓仍是有待深入发掘研究的宝库。

  其中,曾侯乙编钟证实了中国音乐的体系化成熟框架在当时已形成,这是世界音乐史的奇迹,也说明曾国音乐有继承、有传承,是华夏正声的代表。这里“正声”包括两方面:一是包括十二律的乐律学科构建,上承西周王朝正统,下传汉代十二律学,其沿用影响整个中国;二是钟上的标音,让人们今天仍能听到2400年前中国古人的纯正音乐。

  海外学者对曾侯乙编钟铭文所阐释的乐理、编钟“一钟双音”的特性及其良好的音乐性能最为关注。我们举办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如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参加过曾侯乙墓发掘、整理和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参会交流。

  很多国外知名学者对曾侯乙编钟给予高度评价。如韩国釜山大学教授、韩国国乐协会会长崔昍称,曾侯乙墓的挖掘,有助于探讨和研究东亚音乐的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教授罗泰认为,曾侯乙墓的发掘是中国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不仅弥补了曾国历史文献的缺失,曾侯乙编钟实物及铭文,更是打开了深度了解古人精神文化的新窗口,这在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他评价曾侯乙编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资料图:湖北省博物馆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代表——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举办《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中新社记者:曾侯乙编钟发出的“古老声音”,在重要场合让外宾、外国元首印象深刻,其中有何故事?

  方勤:曾侯乙编钟原件目前只奏响过两次。第一次是1978年出土时,为了解其音乐功能,在出土地附近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演奏了一组古今中外著名乐曲,并通过电台广泛传播,震惊世界;另一次是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著名音乐家谭盾创作并指挥的大型交响曲《1997:天地人》,从曾侯乙编钟原件提取录制的古老金石之声融入现代管弦乐之中,完成跨越千年的演奏。

  音乐最能引起世人共鸣,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作为中国古老而宝贵的乐器,曾侯乙编钟可演绎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乐曲,不仅表明其音乐性能强大,更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兼收并蓄。

  近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以展览、展演和艺术交流等形式,频频现身国际舞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特使”。

  199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湖北省博物馆受邀赴日举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等古乐器随展演奏。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的乐曲是以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磬和交响乐融合演奏的江苏民歌《》,这是编钟音乐首次亮相世界性体育盛会。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多次出现在重大外交场合。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和埃及总统塞西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2400多年历史的编钟与3400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石柱“金石和鸣”,惊艳全场;2017年7月,习主席赴德国汉堡出席二十国集团第十二次峰会,大型古典乐舞《编钟乐舞》亮相柏林。

  湖北省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大量外国朋友欣赏编钟演出,其中不乏各国政要。2016年,我们用编钟为来鄂访问的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瓦莲金娜·马特维延科演奏俄罗斯经典民歌《喀秋莎》。2018年4月,习主席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并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莫迪总理亲自敲响了仿原件制作的编钟。

  我们曾在意大利、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编钟复制件的展览和演奏。全世界已有6亿多人次领略了《编钟乐舞》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方勤:2018年湖北省博物馆启动曾侯乙编钟世界记忆遗产申报工作,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曾侯乙编钟上记载着2400年前的乐理知识,这是人类科学认知音乐的佐证,以此申报不仅有利于文物保护,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件瑰宝,吸引更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增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这项工作也得到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与认同。东亚音乐协会会长权五圣先生两次拜访湖北省博物馆,他表示,一定要把编钟申报为世界遗产,让海外都知道它。目前,我们正按照世界记忆遗产申报要求做准备工作。如召开国际学者专题研讨会,听取来自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意见。我相信这一目标终会实现,这是我们的责任。(完)

  方勤,湖北武汉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研究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曾国历史研究专家。著有《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等专著。其主持的枣阳郭家庙墓地、京山苏家垄墓地分别获得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