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官网听八旬钢琴泰斗殷承宗在国家大剧院再弹且谈《黄河
乐鱼官网听八旬钢琴泰斗殷承宗在国家大剧院再弹且谈《黄河2月29日晚,国家大剧院将迎来八旬钢琴泰斗殷承宗,此次到访,他将携厦门爱乐乐团及青年指挥家尹炯杰,为北京观众带来一场重量级钢琴协奏音乐会。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作品都将再度奏响,展现这位艺术常青树永远年轻的艺术生命力。28日,殷承宗在国家大剧院接受媒体采访,讲述《黄河》的创作点滴,对钢琴中国学派的探索及本次音乐会的演出亮点。
钢琴家殷承宗于1941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9岁时即举行了个人钢琴独奏会;12岁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17岁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节钢琴比赛获第一名;18岁赴苏联留学,1965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成为当时中央乐团(现为中国交响乐团)的首席钢琴演奏家。1980年他并同聂耳、冼星海、马思聪成为了列入《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中仅有的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
已过耄耋之年的殷承宗依然精神矍铄,穿着灰蓝色西装的他偏偏儒雅地靠坐在椅子上,用带着一点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漫谈着往事,一字一句略为缓慢,却更显真诚。尤其提到钢琴协奏曲《黄河》时,他更有道不尽的感慨和回忆。
创作于上世纪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作为该作品的主创之一、首演者以及演出次数最多者,殷承宗早已成为《黄河》的代言人。那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钢琴尚未在国内普及,许多人见到钢琴还会说,‘好听是好听,但上面的棺材盖是怎么回事?’ 1969年,刚创作完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殷承宗(为创作这首曲目,殷承宗还特意跑去京剧团学京剧)开始考虑如何使钢琴从为京剧伴唱的位置上独立出来,突出钢琴的地位和真正的艺术价值,后来他与其他音乐家一致认为,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论气势还是内涵特别适合用钢琴来表现,就共同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下笔前,在殷承宗的建议下,一行人决定前往陕西亲眼看看黄河。
那时我们从太原一路开车到黄河边上,去看了壶口瀑布,跟着纤夫一起拉纤,坐了羊皮筏子,然后又骑着驴,一路去到了延安。殷承宗回忆,看到大地上坚韧劳作的人民,他和其他作曲家挥笔写下曲子,心想:中国总有一天要站起来!1970年该曲正式公演,大获成功。磅礴有力的旋律鼓舞了数代中华儿女,也为中国近代钢琴艺史写下重要一页。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问中国时,便演奏了殷承宗等人创作的《黄河》——这支钢琴协奏曲成了中美两国在音乐领域的最早纽带。
随着岁月的沉淀,殷承宗对《黄河》的理解与演绎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我们创作这部作品时,中国人民还很穷困,生活充满艰辛,我们期待中国有一天能够真正站起来。现在看来,以前不断追索的梦想,都已经成为令人自豪的现实。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意义也会变得普遍而深刻,从而展现出一部器乐作品本身具有的永恒价值。
如今,年过八旬的殷承宗定居在了厦门,回到了自己出生的祖屋里居住。他每天仍然会练足5个小时的钢琴,同样与之不变的,是他对中国钢琴学派的孜孜探索。1963年底,为了了解文艺界情况,中南海举办了一场小型文艺演出,殷承宗是表演者之一,弹完一首《秧歌舞》后,他被安排坐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告诉他,要多创作民族的音乐,创造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
这句话决定了我后来的艺术方向。 殷承宗始终将毛主席的教诲铭记于心,《黄河》钢琴协奏曲用了很多民族乐器,比如竹笛、琵琶,里边有京剧部分,有陕北民歌的部分,其中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还揉入了《东方红》的旋律。后来,殷承宗还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和《东方红》旋律中加入唢呐,因为光是用西方的乐器始终还原那质朴豪迈的纤夫号子,而《东方红》旋律响起时,唢呐的声音让人感觉像是太阳从陕北延安的黄土高原升了起来,非常具有民族色彩。
当被问及发展中国钢琴学派的关键时,殷承宗略微沉思后说道,还是要用钢琴创作出中国本土作品,而不光是去演奏西方经典。
本场音乐会中,殷承宗还将奏响他最钟爱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上世纪初,年仅二十多岁的拉氏,在大病初愈后写成这部讴歌生命之歌。同样是二十岁,来自中国的殷承宗凭借此曲成为柴赛获奖者,他承袭俄罗斯学派的精髓,用这部治愈之作感动世界万千听众。自此,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在他7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占据着不可比拟的地位,每场极具意义的演出都能听到此曲的旋律。此次,80后钢琴家将携00后指挥尹炯杰,以不凡的体力、脑力与毅力,再次展现他己经岁月洗礼却从未改变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