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击2500年前编钟声音改编成流行乐走红 原声演奏者:欢迎网友再创作
敲击2500年前编钟声音改编成流行乐走红 原声演奏者:欢迎网友再创作用2500年历史的文物编钟演奏流行音乐《心如止水》会是怎样的?近日,一些以将编钟声音剪辑编辑而成的流行音乐视频在网上引发网友热议,据介绍,这些声音出自考古人员为山西出土的编钟测音的一段视频。一名剪辑者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想到用文物编钟声音制作的流行音乐能够受到网友的如此热捧,能看出网友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而最先为文物编钟测音的音乐考古专家对北青报记者说:“我们为文物测音前,做了很多准备,确保文物的安全。”他表示,网友的创作赋予了在博物馆展厅中不能演奏的古代编钟新的生命,因此欢迎网友们用文物的声音创作各种音乐,让大家爱上古老的“中国好声音”。
近日,不少视频网站上出现了大量标题带有“用2500年前的编钟演奏”字样的流行音乐视频,视频中,一名身着考古服装的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手里拿着小木槌,敲击着悬挂起来的6件文物编钟,每个编钟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剪辑,这些声音组合成了各种流行音乐,包括《心如止水》、《极乐净土》等。视频中,编钟的声音可以完全驾驭住现代的流行音乐,穿越时光的声音让不少网友调侃说:“因为编钟都是出土文物,所以视频证明了2500年前中国就有流行音乐了。”
北青报记者在一家知名视频网站看到,以“用2500年前的编钟演奏”流行音乐类的视频已经有数十个,其中不少视频点击量都在几十万到上百万。
有发布者在视频简介中介绍,这些编钟的声音来源是考古人员为山西出土的一套编钟测音时拍摄的视频。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最早发布考古人员测音视频的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官方微博,视频中工作人员用编钟演奏的是中国传统民乐《》,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介绍,编钟出土于山西襄汾县陶寺北墓地中,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
据山西当地媒体报道,出土这组编钟古墓是一座大型积石墓,出土的随葬品有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200余件套。其中出土的一套编钟是该墓葬出土的重大发现,其中1件甬钟上的铭文达177字,记录了该编钟与卫国有关的历史。
一名用编钟声音制作流行音乐视频的网友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最开始本来选了另一个素材来制作视频,“而我发现这个文物编钟的音似乎比我原来的素材更合适,于是就选择了用编钟的声音制作视频了。”
该网友表示,用编钟的声音制作流行音乐视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调音,“在这方面我也做的不是很好。踩节奏把素材剪进去并不难,只是比较枯燥。全程制作出来花了大约8、9个小时。”
“能受到网友热捧是我制作时完全没有想到的,看到我的作品能有这么高的热度,也是很激动的,同时也能看出网友们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该网友表示,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该网友发布的《用2500年前的编钟敲出一曲极乐净土》播放量超过70万次。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清雷教授长期从事音乐考古工作,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3月份,为了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申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京燕队长的邀请,为陶寺北墓地出土的乐器做资料采录与指导工作,并对几套编钟做了测音工作。其中,3011号墓出土的编钟音高准确,音色优美。出于音乐考古研究的需要,他用3011号墓出土的部分编钟试奏了一曲《》,后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官方微博“考古汇”公布于众。“没想到编钟的演奏视频被网友们加以再创作,奏出一首首电子音乐。前段时间我的研究生给我看了网上一个剪辑后的视频,我当时就觉得这样也很有趣啊。”
王清雷介绍,陶寺北墓地出土的编钟很多。经考察所有编钟后确定,选用其中的6件编钟,包括3件编甬钟和3件编镈试奏了《》,这6件编钟都是“一钟双音”,也就是分别敲击每一件编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均可以发出一个音高明确的乐音, 6件编钟一共是12个音。
王清雷说,在出土的青铜编钟中,有一些可能已经锈蚀到钟体内,音色很差;还有一些仅器表有淡淡的铜锈,这样的编钟在除锈之后,仍然可以发出优美的2500年前的声音。“其实,编钟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其本身就是很能经得住敲击的。我们在试奏之前,先要仔细观察出土编钟的保存状况,仔细询问考古发掘人员这些编钟是否有修复,必须确认能够试奏的编钟都是保存完好的。同时,我们没有按照编甬钟原有的悬挂方式将其吊起来,而是将绳子拴在编甬钟甬根部位将其吊起来敲击。最后,我们敲钟用的钟槌是在铸造编钟的专业厂家订制的木制钟槌,这些措施都能保证我们的测音和试奏不会对文物构成损伤。”
“我觉得网友们的‘再创作’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所谓‘古为今用’嘛。当今的电子音乐创作非常繁荣,采录古代编钟的原声作为音源,通过广大网友的创作,赋予在博物馆展厅中不能演奏的古代编钟以新的生命,让这些2500多年前的编钟原声能够有更多的演绎,我非常欢迎网友们继续去用这些古老的钟声去创作,展示中国古代的青铜音乐文化,让古代的乐器为今天的广大人民群众所用,激发人们对文物、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王清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