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乐鱼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宝贵的桦皮胡琴东北黑土地的神奇乐器冰雪寒天中的热情

2024-09-16 09:41:08

  宝贵的桦皮胡琴东北黑土地的神奇乐器冰雪寒天中的热情在那乃族和赫哲族的文化中,桦皮胡琴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独特的弦乐器,使用桦树皮制作而成,琴弦由动物的筋腱制成。几百年来,桦皮胡琴在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赫哲族是我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的交汇处。他们自称为奇楞,赫哲语中的意思是住在江边的人。赫哲族人生活在三江的丰富资源环境中。赫哲族的族称与渔字有密切关联,这反映了古代赫哲族先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他们以江边为家,以捕鱼为生。赫哲族是我国现存唯一一个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据民族志学家的观点,那乃族的部落迁徙是在19世纪形成的。据统计,定居在俄罗斯的那乃族人口数量超过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那乃族在远东地区广泛分布,各族群之间的同化、异族通婚以及大量那乃族人迁移到俄罗斯远东南部城市周围居住的情况,对俄罗斯整体民族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在本民族文化逐渐削弱并呈现民族文化同化趋势的同时,那乃族人较好地将本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下来。那乃家族文化、歌谣文化、服饰文化、巫术文化和风俗文化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是黑龙江流域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随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不断开发,对那乃民族文化的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哈巴罗夫斯克地区,出现了复兴土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保留那乃民族文化及民间音乐元素成为当务之急。

  俄罗斯当局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保护原始的那乃民族文化,一些人开始进行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普及,特别是在工艺美术领域的民族传承和民间手工艺的复兴方面。这样广泛的丰富多彩活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培养了他们对所在地区传统文化(民俗、民间工艺、仪式等)的整体认知和民族意识。

  很多自发的民间音乐团体开始融入那乃族特色音乐,他们进行巡回演出,音乐、合唱团、乐队和民谣得到了广泛传播。在瓦西里耶夫的领导下,远东地区成立了第一个赤卫军乐队。截至1921年3月,该地区已有25个民间艺术俱乐部和500个青年俱乐部。1934年,在奈欣村成立了第一个那乃民族民间剧团,在其演出的节目单中记载了关于桦皮的独弦弓弦乐器。而这种乐器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1922年的《阿穆尔河、乌苏里江、松花江的果尔特人》一书中。

  那乃民族文化线年,由B.C.基勒(Валентина Сергеевна Киле)创建的那乃民族民间艺术团Сиун(太阳)起到了关键作用。上世纪50年代,该艺术团首次向来自莫斯科的客人展示了这个远东民族的传统文化。随后,那乃族以及整个北方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1954年,那乃地区民间歌曲创作开始蓬勃发展。在下哈尔贝村的旧冰楼里,有一家俱乐部名为红色之角,在那里运营着一个名为芒格博的民间艺术团。该艺术团多次获得下哈尔贝村和远东地区音乐节比赛的冠军,他们不仅在远东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还在遥远的莫斯科舞台上表演。1979年,在哈巴罗夫斯克举办的第十四届太平洋大会上,芒格博艺术团用30把不同音域的桦皮胡琴演奏了Н. Н.门策尔的《驯鹿赛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了那乃民族艺术。

  其中一把乐器现存于远东国立博物馆中。Н. Н.门策尔首次将民族乐器融入到古典交响乐中,创作了属于本民族风格的交响乐作品。Н.Г.基勒不仅是该艺术团的团长和创始人,还是乐队的首席演奏员。他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尼古拉耶夫娜也参与了艺术团的演出。Н.Г.基勒在远东民族电视台向观众展示了桦皮胡琴的节目。

  Н.Г.基勒不仅能够独立制作桦皮胡琴,还将这一技艺传授给了下一代。他的女儿斯维特兰娜不仅继承了家族的音乐创作传统,还组织了一个名为桦皮胡琴的民族乐团。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视不断增加,斯维特兰娜在一所综合学校创建了一个儿童民间艺术团,并在学校教授音乐课程,继续传播民族文化。她还带领自己的民间艺术团参加各种演出。

  1986年,П.К.基勒在阿强村创建了名为塔希玛(Тасима)的儿童模范艺术团。除了组织团队排练的工作外,П.К.基勒还负责教授孩子们那乃语言和桦皮胡琴的演奏。与此同时,同村的尼娜·帕夫洛夫娜做了另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她说服了村里大部分妇女重新兴起对民族刺绣和鱼皮装饰艺术的兴趣,并组织妇女们和村民一起收集那乃民间民俗传说,并将这些传说制作成舞台剧进行巡回演出。

  1989年3月,П.К.基勒受邀访问美国,并向大家展示了具有古老民族色彩的桦皮胡琴,这是该乐器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同年,在哈巴罗夫斯克迎接日本学者的访问时,再次展示了桦皮胡琴。1990年,П.К.基勒去世后,来访阿穆尔斯克的美国和日本民族志专家指出,П.К.基勒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影响。

  Н. Н.门策尔的《驯鹿赛跑》等作品反映了民间、文化、生活、仪式、游戏等方面的内容。作曲家用交响乐的形式描述了远东土著民族过去和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将民间旋律和曲调融入到音乐中。H.H.门策尔创造了管弦乐的新景观,用声音阐述了民族文化。而芒格博艺术团采用了多种型制和多种音调的桦皮胡琴,通过乐器模仿动物,尤其是驯鹿的声音,叙述故事情节。桦皮胡琴作为一种文化工具,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并传播了本民族的文化。

  1935年哈巴罗夫斯基音乐学校的开设标志着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然而,在远东地区,早在1925年,布拉戈维申斯克师范学校就已经开始教授民间乐器。在这一时期,由于缺乏专业音乐教学的条件,唱诗班、艺术团、戏剧俱乐部、文化之家以及民间创作之家等音乐教育活动变得更加重要。

  在1957年至1968年期间,大量的专业音乐院校兴起,其任务是为儿童音乐学校培养音乐工作者和教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1957年)和布拉戈维申斯克(1960年)的院校中都开设了民间乐器系,民间乐器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以至于几乎每门课都能组建管弦乐队。根据1958年至1959年的地区教学质量报告显示,丰富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深入了解和体验,并推动了民间乐器的发展。

  专业的教育机构加强了对民间乐器管弦乐队的领导,并为这些乐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纳霍德卡市的音乐学校成立于1968年,而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学院则于1969年成立。到了70年代,远东南部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体系,为民间器乐创作领域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和作品,使得民间器乐在民间演出中更加活跃。创作团队得到了质的提升,曲目也更加复杂。随着各种音乐形式的兴起,民间艺术团体的比赛开始出现。音乐家和专业人士参与的各种表演对推动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部分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学习桦皮胡琴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环境的认知,同时也使他们更加尊重异己民族的文化,从而促进对民族文化整体的理解。这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现代形态。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族音乐元素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艺术批评和新闻业在滨海边疆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符拉迪沃斯托克报》和《达尔尼沃斯托克报》在各自的剧院或音乐栏目中系统地报道了民族音乐的活动,并回顾了当地巡回演出者和音乐团体的演出情况。例如,从1983年到1988年,滨海边疆区电视台定期播放了名为《民族乐器》的节目,哈巴罗夫斯克地区也有类似的音乐节目,被称为“民族音乐爱好者”。

  如今在阿穆尔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世纪前举行过的民族节日和民俗节日。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更好地了解属于那乃人的过去,并铭记民族文化。阿穆尔地区的负责人表示,这些活动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非常重要。

  2019年5月30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对那乃桦皮胡琴进行了再次报道,详细介绍了桦皮胡琴的制作过程以及与传统民族乐器的合奏演奏。这一报道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为文化传统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上世纪90年始,民族意识的复兴变得更加强烈。为了保护和发展村落的历史文化特征和仪式,哈巴罗夫斯克地区科教文创协会传统文化部在12个市辖区的土著民族聚居地恢复了民族节日的庆典仪式。例如,自1994年12月创办的“国际土著人日”以及每年举行一次的民间文化节日庆典仪式“友谊之鼓”都是其中的例子。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桦皮胡琴的传承不仅仅反映了那乃族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早期音乐文化的历史。它在那乃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的民族乐器,桦皮胡琴承载着丰富的音乐传统和情感表达。它不仅是那乃族人们表达自身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的载体,同时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桦皮胡琴的传承对于维护和传承那乃族的音乐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它使得人们能够深入了解那乃族的历史和音乐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黑龙江流域早期音乐文化的历史。

  桦皮胡琴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承载着那乃族和赫哲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它的音色悠扬动人,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回忆。桦皮胡琴的演奏,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宇宙的神秘。这个古老的乐器继续在时间的长河中奏响,传递着那乃族和赫哲族人们的音乐和情感。愿桦皮胡琴的美妙旋律永远在我们心中回荡。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