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中国化”的实践者
“钢琴中国化”的实践者殷承宗,对这个名字,很多年轻人不熟悉。但是,在1970年代,殷承宗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那个时代,最红的钢琴家,就像如今的郎朗。
殷承宗,1941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他7岁学钢琴,12岁就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获得维也纳第一次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金奖;1960年赴前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留学,在此期间,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银奖;1963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完成学业,1965年进中央交响乐团,成为钢琴独奏演家。
钢琴是西方乐器,进入中国较晚,但钢琴中国化,一直被许多钢琴家所追求。1915年,赵元任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诞生,1921年李寿荣以民间曲调《锯大缸》改作钢琴小曲,1934年贺绿汀创作了钢琴曲《牧童短笛》。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中国的钢琴曲作品达到230多首。但是,成绩最大的,应该是殷承宗。
殷承宗是一个充满的艺术家,他与艺术家一样,也在追求钢琴音乐的中国化。他的追求和实践,在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现在看,他的钢琴音乐中国化尝试,就其努力的力度和广度来说,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努力过程中,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钢琴伴奏《红灯记》。1966年,他和几个朋友,把一台立式钢琴钢琴搬到广场,为群众演奏,尤其是为京剧伴奏的曲子,人们爱听,反响热烈。这样的演出,连续了三个下午,演奏之后,他萌生用钢琴为京剧伴奏的想法。当时,他年轻,想法也简单,就是让老百姓接近钢琴,没想到这样的尝试,对钢琴的民族化和京剧伴奏表现力的增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7年,殷承宗与刘长瑜合作,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钢琴伴唱《红灯记》,获得成功。之后的1968年,他又与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合作,在人民大会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演出钢琴伴唱《红灯记》,获得毛主席的高度赞赏。因此,他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成为中国音乐与戏曲史上最初的尝试。
第二件,是由他主持,刘庄、储望华等人参加,集体将冼星海的合唱曲《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定名为《黄河》。1970年,由中央交响乐团演奏、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担任指挥,《黄河》在北京首演。这场演出,完成了中国钢琴艺术创作的一次重要实践。
迄今为止,中国最重要的、在世界范围传播最广、被演奏最多的钢琴作品,就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也因为如此,使得殷承宗对《黄河》的经典诠释,具有权威性。据说,周恩来总理听完他的演奏,高兴地说:冼星海复活了。
如今,钢琴伴奏《红灯记》基本没有什么声音了,人们只能搜索,在视频里看到听到。然而,钢琴协奏曲《黄河》,依然被国内外钢琴家继续演奏。《黄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交响乐作品之一,殷承宗因《黄河》被载入中国音乐史。
殷承宗后旅居美国,边演出,边教学生,郎朗曾是他教过的学生,现应聘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钢琴教授。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国进行巡演。殷承宗说:年纪越大,越喜欢舒伯特,因为舒伯特的曲子,能净化心灵,让我感到宁静。
尽管如此,在每次演奏音乐会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他都要演奏中国钢琴曲,因为他的钢琴始终不忘中国化,因为他的心里始终不忘家乡鼓浪屿——鸡公山路16号。